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市场经济下的价格反映着资源的稀缺程度,指引着资源的合理流向,引导着生产者最有效率的生产,消费者最节约的消费。
其结果很可能是不对称的再平衡。但挑剔的观察者了解线性思维的局限性,因为他们知道,线条会弯曲,有时甚至会折断。
来源:参考消息 进入专题: 经济危机 。接下来的问题是,两种不同的政策策略——美国的停滞不前和中国的再平衡——的后果是什么。随着中国调整盈余储蓄来养活自己的公民,剩下来用于支持储蓄不足的美国人的储蓄就会较少。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当局对危机期间和危机过后产生的新风险有清醒得多的认识。中国官员认为,他们在2008年到2009年的行动是一次性措施。
但它没有这样做,这表明中国领导人愿意制定一条不同的路线。随着中国改变经济模式,它会从盈余储蓄转移到储蓄吸收——动用其资产为社会保障网融资,从而缓和恐惧驱动下的预防性家庭储蓄。经济下行看起来也是一个伪命题。
再加上国际收支失衡使我们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现在已经超过了3.6万亿美元。技术创新力不够,制度创新力不够,投资需求上不去。近年的商品进出口总额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长期发展问题,通常发生在供给领域,而供给领域中出现的长期矛盾和问题靠短期需求管理往往是难以解决的,而要靠结构升级。
从结构上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失衡,导致了国民收入结构的失衡。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第一没有市场效率,第二不可持续。
2010年10月政府择机退出之后,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我国货币发行存量迅速增加的首要原因。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结构的失衡,制约了我国购买力的增长。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就以扩大内需为重点,采取了扩张性的政策。
从统计数据来看,通货膨胀并不明显。按说中国应当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近些年通胀率大都在3%左右,甚至低于3%。国民收入分配,宏观、结构、微观各层次的扭曲,消费需求难以持续旺盛的增长,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经济增长下行,从总量数据上看好像都是伪命题,似乎都不存在,但是仔细分析后面的原因,是一个深刻的结构性问题。从微观上看,在城镇居民内部、农村居民内部,近些年来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扩大必然降低社会消费需求。
在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上,如果从财政收入、资本盈余和居民收入来看政府、企业、居民这三个部门的收入增长,增速最快的是财政收入,增速最慢的是居民收入。这几年金融危机这么严重,中国经济保持年均8.7%左右的增速,虽然从统计数据上似乎看不到经济增长下行,但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实际上是担心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克服内需不足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结汇制度下,这又造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我们前一段时期实施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的货币。
进入 刘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失衡 全面深化改革 。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一系列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源、能源、动力、原材料等)的成本都在上升,如果效率提高得慢,这些成本就会进入价格。超额的货币投放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是货币投放出去之后,冲击到物价有一个时间差。这个矛盾也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就有可能导致投资需求不可持续,关键是市场力量不活跃,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创新力不够,在原有产品结构不升级的情况下,投资就是重复建设;小企业需要投资,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大企业有钱投不出去,小企业想投没有钱,所以必须依靠政府来投资。二是经济增长中的成本上升。
特别是考虑到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国际市场价格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样就使得国际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为什么我们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感到这么大,整个社会从政府到居民对这个通货膨胀预期值的担心程度为什么这么高呢? 关键在于其形成的原因不同以往。
三是国际市场输入的因素及国际收支失衡。从宏观上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低,平均每年是14%左右,但是我们为什么担心?主要是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扭曲,导致了居民购买力的增长有可能受到限制。
加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影响中国,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对中国产生了更大冲击。结构升级看起来首先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但制度重于技术,它的推动力是制度创新。
这些因素都是结构性和深层次的,短期靠宏观政策是解决不了的,靠总量调整是控制不住的。而现在,是过去分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乏力这样两个不同时期分别出现的问题,同时聚集到了中国经济当中。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5年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入地推进改革?35年来中国的经济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阶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上出现的问题,也确实需要深刻反思。从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失衡主要是短缺经济基础上的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大,我们长时期里采取的都是适度紧缩的宏观政策。
根据测算,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接近50%来自成本的推动,这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典型的需求拉升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通货膨胀时期。从影响程度看,现在这100多万亿元的货币供应量,据估计对于中国通胀的拉动作用应该在500/0略多。
一是反危机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通胀滞后性。经济危机越深刻这个时间差可能来得越长,但是最终总会产生冲击。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失衡可以分为两大阶段。2008-2012年,连续五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0%以上(名义),但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投资。
从产业结构看,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是36%,而产值比重只有9.8%;在初次分配当中,36%的人在分9.8%的产值。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可以从宏观、结构和微观三个层次上分析。而从1998年下半年以后一直到2010年10月的这10多年中,除了个别年份之外,对中国经济增长均衡的最大威胁主要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不足。这种聚集同时发生,使我们的宏观政策非常难以选择:宏观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这使我们处于两难的境地
鉴于量化宽松(QE)导致的长期借款成本普遍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追逐收益率再度兴起,这很让人担忧。但他们基本不愿意承认货币政策曾起到鼓励过度冒险的作用。
积极模糊将强调,利率可能上升或下降,而其原因未必都与近期通胀前景相关:信贷增长、收支平衡、资产价格通胀等等。 注:作者为汇丰银行(HSBC)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著有《When the Money Runs Out》一书。
但这种夸耀明显是错误的。这么做的结果是,他们对过度冒险开了绿灯:由于通胀率处于掌控之下,投资者没有理由担心货币政策冲击。
1 留言